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落后于世界潮流
C.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是其深层原因
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
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
D.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形成 |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
A.耦犁的出现 |
B.代田法的出现 |
C.曲辕犁的出现 |
D.耕耙耱技术的出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6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