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
B.吸收世界文明 |
C.发展近代交通 |
D.主张机器生产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
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A.客观的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
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