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3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分)

(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4)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本质是什么?(2分)

(5)理学是怎样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4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6)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1)仁和礼;“仁政”,治国以礼法并施(3分) (2)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和大一统的统治者的政策需要(2分) (3)客观上有利于限制暴政,实行仁政(2分) (4)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2分)不存在,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2分 (5)重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礼统情、自我完善;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的庄严(4分) (6)经世致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第(2)问问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可以概括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的特点,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第(3)问要求回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积极意义:他认为天和人是同类的,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暑寒;喜怒时而当,则岁美,不时而妄则岁恶。通过一系列的比附,董仲舒进而推论出,大人物尤其是皇帝的言行与天的各种征兆是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这一思想因能自圆其说,因而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正因为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便成了人们限制皇权的有力武器。这一观念也内化为封建时代各级官员的良知,使他们惮于天的威严,而减少了为害社会、为害百姓的行为。 第(4)问要求回答朱熹和王守仁达到“贯通明理”的不同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第(5)问宋代理学家建树理想人格的努力,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见《张载集》),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他们所传递下来的社会、历史、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的灿烂光辉。 第(6)问要求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应是经世致用。 考点:儒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的第100年牛顿出生,那一年伽利略刚刚去世。这似乎预示着牛顿所从事的研究将开始孕育一个“全新的文明”。所谓“全新的文明”可以指(  )

A.农业文明       B.工业文明      C.知识经济       D.信息文明

 

查看答案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力学中的哲学原理》的发表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

C.《力学和数学的原理》的发表

D.《科学的经典力学原理》的发表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向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牛顿科学成就的思想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将保持这种不断的进步? (2分)

(3)启蒙运动的目标与文艺复兴相比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6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角度说明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3分)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此后儒学的地位如何?(4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2分)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但丁的名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共有几处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