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D 【解析】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思想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产物,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相比,都是资产阶级思想,都促进人们思想解放,都关注个人的价值,但与近代欧洲不同的是,近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面临本国反动势力的腐朽统治,还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此不仅要追求个人价值,追求国家富强,还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因此ABC三项都是两者的相同点,只有D项体现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查看答案

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          ②联邦共和      ③权利平等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如图,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6ec8aac122bd4f6e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 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 他们对中国文化 尤其是无制衡的 国文化, 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 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中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 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 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 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10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查看答案

“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每只虾、每个土豆……如果是这么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该言论所抨击的是(  )

A.进化论                    B.万物有灵论           

C.上帝造人说                D.“用进废退”理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