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
西方文明 |
中华文明 |
伊斯兰文明 |
东正教文明 |
1971 |
1280.6 |
393.6 |
918.3 |
1034.6 |
1993 |
1271.1 |
392.3 |
1105.4 |
716.9 |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