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

(16分)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

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16分).(1)早期人文主义思想(2 分) (2)变化: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2分) 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需要进行资本积累。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在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6 分,每点 3 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6 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可见是体现了古希腊时期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2)根据题干中世纪“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对比现代前期“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可以得出由非理性节俭转变为理性节俭。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思想、政治、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题干,现代时期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因此联系第二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品日益丰富;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影响;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等。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以及近现代社会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查看答案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