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谈到巴黎公社时,这样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B.巴黎公社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

D.巴黎公社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充分条件

 

B 【解析】 试题分析:“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或者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A、D两项与题干没有关联故错误;巴黎公社并非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起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

A.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D.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查看答案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查看答案

(16分)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至

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5世纪至15世纪

中世纪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现代前期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2分)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查看答案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