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分)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观念和力量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1)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二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2)概括材料二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7分)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4分)
(15分)在追求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一曰理念,二曰民情,三曰实践,关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北美大陆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约有三分之一是清教徒(注:英国国教中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改革派)……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在经过反复和郑重的讨论协商后,41名男乘客签订了一份公约……我们在上帝面前一起庄严盟誓签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维护和发展,也为了将来能随时依此而制定和颁布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全体都将保证遵守和服从。
——杨雁:《“五月花号公约"对北美殖民地早期政治体制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说明公约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二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6分)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材料三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5分)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