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造成“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得到新任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商鞅得到广大秦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C.反对变革的保守势力遭到彻底打击
D.变法措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实行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3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形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