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C.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 ②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④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由此统一度量衡。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