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5分)

3.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3分)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2分)

 

(1)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2分) (2)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认为政府应当高度关注民生问题)。(1分) 办法: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4分) (3)都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都主张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来改善民生;都主张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3分) (4)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任何政府都应当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的生计和生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可以得出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 (2)抓关键词,“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可知看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 可知主张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是主张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 (3)根据材料三信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可见与孙中山都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都主张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来改善民生;都主张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待遇。 (4)本文属于开放式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紧扣“民生问题”来回答,切忌答案离题,语言假大空。 考点:民生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本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2分)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1分)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2分)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分)

 

查看答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登场,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明清之际,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主张有哪些?(3分)

材料二: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2.依据材料二中的这些图片来判断,它们与欧洲历史上的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共同宣传的思想精神是什么?(3分)

材料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中国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综上,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社会思想文明发展的共性特点。(2分)

 

查看答案

某电影院放映了一部1925年拍摄的影片,这部电影的特点可能有                  

①无声音 ②只有黑白两色 ③听到优美的电影插曲 ④宽银幕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音乐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下列三幅图片中的音乐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6ec8aac122bd4f6e

A.强烈的民族意识    B.崇尚民主和自由    C.反对封建专制      D.要求个性解放

 

查看答案

“他们把颜料倒在画布上,然后用抹布将颜料擦去,最后出售他们的杰作——抹布。”这段话描述的画家风格应该属于哪一种美术流派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