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联邦制发明者们的理想设计,美国联邦制是由若干个...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联邦制发明者们的理想设计,美国联邦制是由若干个具有自治能力的政治实体(即州)在共同认可的政治框架下结合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各州在尊重和维护联邦的权威和权力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联邦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实施,并在不损害联邦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行使各自原有的政治和经济自治权。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权力均来源于同一人民,两级政府同时管辖同一国土和人民,但两级政府的权力通过联邦宪法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受宪法的保护。……两级政府不仅相互制约,也受到各自内部分权机制的制约,没有一级政府可以轻易侵犯人民的权利。这种体制被联邦制的策划者之一麦迪逊称为是对美国人民权利的双重保护机制。

——王希文《美国历史评论》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拨,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的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国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联邦制的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2分)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4分)

 

(1)特点:①人民主权、保护人民利益;②自治与共和相结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通过宪法有明确的权力划分;④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与内部分权制衡相结合。(8分) (2)基本看法:中国古代并非君主黑暗专制。(2分) 论证:①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②皇权长期受到相权制衡;③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④说古代专制是近代拿西方政论简单套用中国历史的结果。(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各州在尊重和维护联邦的权威和权力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联邦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实施,并在不损害联邦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行使各自原有的政治和经济自治权。”可知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的权力均来源于同一人民” 可知体现了人民主权、保护人民利益;“两级政府的权力通过联邦宪法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受宪法的保护”可知体现了宪法的作用;“两级政府不仅相互制约,也受到各自内部分权机制的制约”可知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2)根据题干“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国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可知作者并不是否定古代政治,相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良好观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非但不是君主专制,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再根据题干“人才的选拨,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的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可知皇权受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可知强调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可知皇权受到相权制衡。 考点: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的影响。(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政治方针的变化和知识群体的参政,才导致了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的出现,由此,“进贤”、“贡士”成了汉代察举的典型形态,“科目”取士之法也因之获得了制度化的形式。

——引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制度中,如唐宪宗时规定“迹涉流狂,兼亏礼教……不得中选”,宋代规定“不许有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吏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引自《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注,指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引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好及第恶登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贤良对策与孝廉察举”出现的原因,(3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主要历史影响。(6分)

 

查看答案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查看答案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查看答案

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历史“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