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加快推动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矛盾加剧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稳定秩序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关系逐渐缓和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
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C.苏联对机器需求的增加 D.苏联是进口机器的国家
《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末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