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内容的大致含义:周文王用仁义治天下而称王天下,周偃王用仁义治天下结果却失掉天下(国家灭亡),从而可以得出“仁义”适用于古代而不能适用于当前,时代变化了,事物也会随着发展变化。因此材料强调了时代发展变化社会而应随之变革的主张,鼓C项符合题意,A B D三项均与此观点不符,故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查看答案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查看答案

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现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钦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美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