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C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中“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1900年西方列强联合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D项都不是对中国的影响,故选C。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查看答案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查看答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过巨大影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十四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

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材料三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原因。(6分)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四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6分)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回答:

(1)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5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