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