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工业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B.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C.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D.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领先部门的除纺织业外,还有
A.冶金业 B.化学工业
C.铁路业 D.航运事业
从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期,海上殖民霸权几度易手,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西班牙—英国—荷兰 B.西班牙—荷兰—英国
C.法国—英国—荷兰 D.法国—西班牙—英国
罪恶的黑奴贸易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A.大量自由劳动力 B.广阔的商品市场
C.充足的原料市场 D.重要的原始资本
17世纪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从事鸦片贸易 B.发展种植园经济
C.组建商业公司 D.武装占领殖民地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二 端方(满洲贵族,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的密折说:“近访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康有为在国外发布《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摘自《中国维新报》(1906年)
材料四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发表演说,指出:“宪法’二字,近时人乐道,便是满洲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五 “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试权。……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目的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对于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政治态度及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反对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对美国宪法的基本看法。(8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孙中山对于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怎样的构想?评议他这种构想的进步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