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1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3分)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3分)

 

(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或民贵君轻、重民)。(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2分) 变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或反对暴政,主张节俭)。(2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1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天下得失在于是否“得民”,是否得民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第(2)题,结合材料叙述和对董仲舒思想的认识,材料二的主张是“天人感应”学说,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从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3)题,材料三阐述了“厚敛”的危害,而要求统治者“节用”,由此概括其认识;理学自南宋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第(4)题,上述材料都关注了民生;认识应从儒学变化的内外因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儒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  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2分)

(2)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7分)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1分)

 

查看答案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代表作之一是

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     C.《唐璜》        D.《十日谈》

 

查看答案

音乐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把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音乐先河的音乐大师是

A.舒伯特         B.舒曼             C.莫扎特         D.贝多芬

 

查看答案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1)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3分)三次改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俄、美、中三国在农业方面各自采取了什么政策(7分)

(3)材料一二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简要指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和本质不同,(4分)

 

查看答案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