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考点: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人物中哪一位最有可能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

A.康有为           B.毛泽东           C.孙中山           D.陈独秀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查看答案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

A.一种角色的行当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查看答案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3分)

(2)“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