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C.其特点是覆盖面虽然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梁启超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B.梁启超认为美国共和政治不宜推广
C.梁启超看到美国的共和政治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D.粱启超赞成在中国仿行共和政体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