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荀子的“王道”观点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8分),并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革与它的国民素养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
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
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或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4分)
(3)根据材料三的分析视角和思路,概括梁启超的“新民”理念与陈独秀的“新青年”理念之
间的关系。(4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及其长也,不进之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朱熹《大学或问》
材料四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在修养论上的主张。(3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顾炎武在治学上的主张。(3分)
(5)请用几个关键词简单概括儒家学说的时间和相应的发展变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