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 )
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荀子的“王道”观点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