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 ⑤综合观点。(5分) ⑥其他。(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外名南伐,其实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从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的策略。(2)范仲淹和王安石都认为认为考词赋获得有才之人太难了,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学习有用的知识,治理国家。(3)从材料“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可以看出,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在诸侯国中实力增强,成为霸主。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维新办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2分)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8分)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6分)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6分)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材料三 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现在已召开第十一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3)根据材料三,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查看答案

2012年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主题词:“快城市 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下列关于成都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A.富饶的川西平原孕育了成都人不思进取的闲散心理特征

B.成都地处内陆,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节奏很慢

C.两汉时期,成都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生活节奏较快

D.休闲时可以参观成都境内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答案

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D.《论十大关系》发表—毛泽东思想成熟

 

查看答案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