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用排除法最佳;A不对,不能说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如广大人民和资产阶级仍需要民主权利;B不对,德国1871年宪法毕竟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C不对,如法国是为了平息君主派而非共和派的不满情绪。D符合题意。 考点:德国1871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反映是 (  )

A.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B.美国政府的构建通过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式实现

C.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公职人员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

D.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查看答案

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两部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十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教(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1915年)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815

936

2.4774

3792

江苏

149

1139

1288

14.2678

2588

安徽

386

386

2.468

1622

湖北

17

515

532

3.679

3414

云南

932

贵州

17

17

0.0606

966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的贺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分)

 

查看答案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5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近代化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5分)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国”取代“帝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4分)

材料三 这份起临时宪法(指1949年的《共同纲领》)作用的重要历史性文献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由此而形成的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4)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请你评价作者“新中国……具有其它单一制国家那种中央集权的一般特征”的观点。(4分)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