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人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人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它延续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  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3分)

材料二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摘自《读书》1996年05期《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及消极影响。 (7分)

 

1、因素:政策、交通、商品经济。(3分) 2、主要原因:计划经济。(3分) 消极影响:影响人民生活,阻碍经济发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 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 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市场的因素有政策、交通、商品经济。(2)建国后,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我们与市场变得陌生;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的时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总的来说影响人民生活,阻碍经济发展。 考点:古今市场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分),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2分)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2分)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园或橄榄园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还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2分)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1分)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3分)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例加以说明。(3分)

(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2分)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 “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7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5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