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材料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c...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材料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以下表格。(4分)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官员的产生

 

抽签和选举

土地所有权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状况

规模小,官府控制

 

材料二 长安和7—8世纪的主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权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北宋东京)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特征的古老规则。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变化。(2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法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初,由于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直到1931年法国城市人口才占到全国人口的51.2%。美国的城市化同样始于19世纪初,同样拖延了一个多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西部存在着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口。美国在192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以来促进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因素。(2分)与英国相比,为什么法国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2分)

 

(1)(4分)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归属 城邦的全体公民 官员的产生 宗法制度和世亲世禄 土地所有权 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 工商业状况 工商业发达 (2)变化:唐都长安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居民区分开;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东京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4分) 原因:城市从官僚贵族化到平民化;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主要因素:工业革命的进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分) 缓慢的原因: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的影响。美国、法国农业经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比较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即夏、商、西周时期和古希腊雅典的社会状况,填写表格。 (2)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宋朝“市”的变迁。原因可直接依据材料二分析:政权机构及其人员平民化;经济发展高潮突破了古老规则。 (3)由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法国由于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西部存在着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口。 考点:人类城市化进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

——《汉代的教育》

材料二 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以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为开端。随后1693年美国南部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1701年康涅狄格创办耶鲁学院。这三所最早的学院都以培养传教士为主要目标,完全照搬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体制。英国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设神、法、医等学科,而哈佛学院仅设神学科。如果从事医、法工作还需到英国留学。……这个时期共建九所学院,均为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入学。……显然不敷需要,而且这九所学院均集中在东部城市,更是难以适应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发展。

——刘建芳《试论教育改革在美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伪满时期,五常县国民优吉小学)校长是个说了不算的中国人,副校长是个留着小胡、矮矮的、口气生硬的日本人。取消了国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每周就上日语、满语、算术、美术四门课程。日语课上,要求大家一律说日语,其中有专门的“建国精神”教育,主要就是灌输“日本亲善、共存共荣”思想……“朝会”上,全体师生要升伪满“国旗”,唱伪满“国歌”,面向东南日本东京皇宫方向给日本天皇敬礼……1935年5月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了报答其主子,访日归来后颁布了《回銮训民诏书》,要求国民必须与日本“一心一德”,每校一份。每周一都会有周会,校长会毕恭毕敬地把溥仪的诏书举过头顶捧出来,领着大家进行诵读。

——《殖民教育十四年 身心伤痛七十载》

(1)材料一中汉武帝时期学校教育为何“尊孔”?(2分)依据材料二,归纳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在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而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2分)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东汉以后,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自西晋末年至宋元时期,每一次北方大乱,都促使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材料二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活动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有“江西填湖广”的谚语。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要小得多。

材料三 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隋唐时期,中国商人大量移居海外。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

材料四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始,华工大批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海外移民有1000多万人。近代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摘编自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材料四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怎样的新特点?简析其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3分)

 

查看答案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脚趾)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身心担心无法依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查看答案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的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查看答案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