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下面3图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图1 “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图2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3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4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一边倒”方针的国内外环境,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6分)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6分)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2分)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2分)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分) (4)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4分)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对比材料信息,材料一“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封建实际上是指分封制,因此是指郡县制优于分封制;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因此是指郡县制的过失,强化君主专制。 (2)注意图片附着的文字说明,“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中国就要崩溃了”,加上时间分别对应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可以得出英国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再结合当时的中英双方力量对比分析原因。 (3)孙中山《对外宣言书》宣告继续维护以前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表明其对列强抱有幻想,反帝不彻底,结合中国所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弱点分析原因。 (4)中国共产党作出“一边倒”方针是指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当时的世界两极格局、美苏对华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义。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近现代外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查看答案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查看答案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在人类政治史上,共和作为一种政体,“是与君主制相对而言的”。政体作为公共生活展开之制度框架,作为人类秩序之前提,其最为核心的一条标准就是政治共同体的持久性。西方思想史最早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便以此来考察各种政体,他们承认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各有其好处,然而问题在于它们自身皆不能持久,由此便会进入一个政体衰败的过程。他们认为,好的政体应当是同时兼具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好处的混合均衡政体,即古典共和政体。以后经罗马共和国、英国、美国不断传承创制,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罗马共和政体包含了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三者的混合,近代英国包含了君主、上院和下院三者,而美国则是总统、参议院、众议院三者的混合,其根本精神在于把大众民主、精英统治、领导决断三者进行混合,从而兼顾国家各阶层的利益,做到尽可能的公正。古代罗马以及近代的英国、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的共和政体。……古典共和政体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由公民美德维系的政体,也就是一种基于道德力量的政体。现代共和主义突出强调依靠制度的同时,并不放弃美德。但与古典共和强调公民的美德与公益心以及公民的义务相比,现代共和主义则强调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强调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共和”、“共和主义”有些不同,从总体上来说,现代共和主义与混合政体、分权制衡、法治、代议制等宪政原则结合在一起,它是对纯粹民主原则的一种节制或限制。

——整理自百度百科

(1)结合材料回答现代共和政体相比古典共和政体有了哪些重大发展?(6分)

材料二:英国1215年制定了《大宪章》,开始建立起宪政制度;然后,从16、17、18世纪到19世纪,实现了现代的民主制、代议制、现代的宪政、现代的城市化、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后果,英国成为了西方近代最强的国家。……19世纪中期,当欧洲大陆1848年革命轰轰烈烈的时候,英国人静悄悄地完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后一步,在英国完善了内阁制度、建立起文官制度,引入比较完善的民主选举制度,到1878年议会改革完成之后,英国就只差妇女没有选举权了。妇女在1914年获得选举权后,英国就静悄悄地完成了整个政治的变革。……这就是说,英国从国体上来讲,是君主制;但是从政体上来讲,它是共和制。当然,这里的“共和”不是没有君主的意思,而是……英国比较好地发扬、发挥了罗马时期的共和理念,体现了罗马宪法里面所包含的多种政治成分混合、平衡的理想,从而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君主、上院的贵族和下院的民主混合的政治制度。

——李强《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

(2)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特点(8分),并分析英国成为近代最强国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