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

(2) 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3) 结合前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分)

(4)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4分)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4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4分) (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朱熹: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3分)(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拥有正统地位的思想流派。(2分) 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等思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材料一中“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可以看出孔子的主张。材料二中“皆绝其道”、“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二问中其结局可站到是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注意角度要全面。 (2)从材料“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可以分析出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根据材料概括观点比较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注意他们的时代性,侧重对内容和地位影响的贡献。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注意儒家思想的演变,统治者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观和发展观分析 考点:中国儒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实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1) 材料一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世宗(雍正帝)的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 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是否有利于材料三中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王朝为落实雍正帝的这道谕旨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 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二)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秋江》在欧洲演出,演到半截,后排的观众都站起来,看看舞台上是不是真的有水。当他们看到还是那个平平的舞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便爆发出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上述情景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哪一特点

A.综合性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性

 

查看答案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查看答案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