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

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

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

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

 

B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历史应该以当时的史料作为依托,亲自考据,得出结论,而不能人云亦云。故选B。ACD项明显错误,因为它们都是从某些人的观点出发。 考点:历史研究的方法:史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查看答案

人权指人由于其人的属性而具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和崇高目标。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人身权和政治权,而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人权宣言》(1789年由法国制宪会议通过)

1.结合所学,比较材料中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4分)

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7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没有法庭的逮捕令,不得拘役和羁押任何人:被逮捕的臣民及其亲友均可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状。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的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意义。(2分)

“(西洋民族)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东洋民族)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1915年载于《青年杂志》)

3.概括材料的核心主旨;(2分)结合所学,分析陈独秀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6分)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4.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史实,谈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的必要性。(4分)

 

查看答案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二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亿(下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摘自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四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2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描述的农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分析造成此特征的原因。(4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正确性。 (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实施农业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