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说明这位女工仍然没有摆脱英国社会偏见(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对其的束缚,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的含义恰好与材料相反,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

A.西班牙           B.法国             C.荷兰             D.英国

 

查看答案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的人文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传播天主教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图1 商鞅舌战图                              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2分)假设当时雅典社会矛盾的各方都获准参加图2的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几个阶层的代表?他们各自有何主张?(6分)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2)概括材料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3分)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图3:北魏文官俑          图4:汉人胡食图

材料五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3)根据材料四中的图3、图4,你能分别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两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3分)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18分)

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6分)

(2)依据材料3 、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评述。(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