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宗教观念      ⑤尊卑观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该官员以儒家的礼制思想教导劝化村民,而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没有宗教观念,故④是错误的,应排除,①②③⑤在材料中均有体现,可知答案选C项。 考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原因。(3分)

(2) 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2分)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3分)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4分)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儒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回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人才流动频繁,“朝秦暮楚”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其相关因素主要有( )   

①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③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人才

④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3.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墨子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它没有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兼爱”主张得民众的支持

B.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C.“非攻”主张适应了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需要

D.私人办学在不断发展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5.下列哪项是孟子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

A.“为政以德”      B.“节用而爱人”     C.关心爱护百姓      D.“天下为主,君为客”

6.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因素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黄宗羲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 

A.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B.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主思想

C.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D.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指责儒家经典并非是“万世之至论”

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9.“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10.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