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庶民文化”是指市民文化,也就是城市中的普通民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因此A、C、D三项均是为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化需要而创作产生的文化形式,而B项中心学则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陆王”二人所创的新儒学体系,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对底层民众有强烈的约束作用,故B项不属于“庶民文化”的范畴,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上述观点,符合(   )

A.维新派的主张                         B.地主阶级改革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地主阶级顽固派

 

查看答案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宗教观念      ⑤尊卑观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恒古恒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百年而独无是非者,

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分析原因。(3分)

(2) 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2分)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3分)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4分)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