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1)“西学中源”。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4分)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4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主思想传播。(4分) (3)理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4分) 层面: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4)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分)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2分) (5)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2分)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奕强调了西方自然科技的源头来自中国,其目的是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减少阻力;(2)材料二中文字“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表达了严复对中西文明差异的认知,概况含义即可。原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3)材料三中的文字“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表明了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从材料一,二 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从材料四中可以将孙中山的观点和主张主要直接概况出来;(5)对比材料四和五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和差别,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的近代化之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2010年4月14日7时许,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受灾群众达十多万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85年里“干了三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指

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查看答案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查看答案

为了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最大理论贡献是

A.提出了统一战线理论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