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几年来,中国民众对石化、电信、保险、水电等行业的垄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每年的...

近几年来,中国民众对石化、电信、保险、水电等行业的垄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每年的人大代表提案很多都涉及这些敏感话题。垄断这种经营方式产生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C.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                    D.信息时代

 

B 【解析】 试题分析: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一些企业逐渐掌握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垄断的局面。故选B。A项时期还是在小企业时代;C项时期进入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D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垄断组织早就出现了。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乔家大院之类的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查看答案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