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

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缓和社会矛盾,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D.规范企业行为

 

C 【解析】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中通过兴建大型的工程一方面减少失业率,另一个方面为以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A项是在金融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措施;D项是在工业方面的调整措施,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B.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查看答案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A.海军的兴办                           B.电报局的兴办

C.民用工业的创办                        D.新式学堂的兴办

 

查看答案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读书,阅读《申报》、看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查看答案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查看答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