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D 【解析】 试题分析: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另有御史台为全国最高检察机关。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1774年4月华盛顿说:“我想我可以宣布一个事实,单独或集体地争取独立,这并不是这个大陆上的哪个政府或任何人的愿望或兴趣所在。”        

——《华盛顿传》

材料二 

1776年2月华盛顿又说:“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通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我们采取这一必然会促使我们幸福的步骤,是完全应该的。”       

——《华盛顿传》

材料三 

(按:美国独立战争后,农民的债务增加。终于导致了1786年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起义被镇压后。)华盛顿说:天呀,人的行为为什么竟然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前些日子为了建立我们今天的制度,为了建立我们自己选择和创立的制度,我们还在流血牺牲,可是现在我们又拔出刀来,想要推翻这些制度,这件事真难以解释┅┅如无道理,就要马上运用政府的力量,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华盛顿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材料三华盛顿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的实质是什么?(4分)

(3)华盛顿对“以前共同奋斗,而今又反对”的这种制度认识上的缺陷在哪里?这两起斗争其实是什么性质的矛盾?(8分)

(4)应怎样理解华盛顿在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活动?(8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6分)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8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泽东是如何“行”的?(10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4分)

 

查看答案

爱因斯担超越了牛顿,取得了伟大的物理学研究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他

A.致力于防止核战争,为人类和平进步而呼吁

B.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首先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奠定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

D.认为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

 

查看答案

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和他的物理学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影响有

A.“把上帝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

B.总结的“归纳—演绎”法,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C.促进了人们的理性化倾向,推进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世界

 

查看答案

“舜土无私万象涵,纬经地脉赖君探。若无妙手寻油出,赤县焉知是哪堪?”这是在纪念

A.李时珍           B.李四光           C.袁隆平           D.邓小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