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2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3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1分)  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1分),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1分)(任答一点即可得分) (2)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富强(1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1分);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1分)    (3)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2分);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1分);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任2点即可2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2分) (4)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2分);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任3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社会群体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第(1)问应注意归纳宋代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第(2)问应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强国,说明20世纪初兴起了留日热潮。第(3)问要指出20世纪初工人力量壮大,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第(4)问应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的作用。 考点:社会群体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 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 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1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查看答案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改革被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30多年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三大马克思主义新觉醒。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和创造,归根到底,都是同这三大新觉醒分不开的。这里的“新觉醒”是指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