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市场
《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监管人员)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B.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