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

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C.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D.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B 【解析】 试题分析: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美苏确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美苏建立了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建立是美苏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果,也是各自国家利益的体现。故选B。A项错误,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CD项错误,只是从美国或者苏联一个方面进行的分析。 考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关“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B.欧盟建立后的一些举措,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

D.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终于形成

 

查看答案

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查看答案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1分)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4分)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3: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4: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6:“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4、5、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6反映了什么思想?(1分)请简要评价此思想。(4分)

 

查看答案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3分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