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一文这么写到:“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象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象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梁启超之所以认为社会“不会退回”,是因为( )
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③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直接相关( )
A.郡县制度的形成、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一个研究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思想体系日趋发展并逐步完善
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
培养目标 |
初等小学堂 |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
高等小学堂 |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
普通中学堂 |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2分)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