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1: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2: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教训。
材料一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就像是一个“跛脚巨人”。
材料三 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
材料四 2005年10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重点。
(2)根据材料二,这是指“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存在什么弊端?
(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种弊端造成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最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他集中精力进行的农业改革失败了?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他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留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
(3)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4)联系苏联改革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
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农业体制不合理
B.农业税太高
C.耕作太粗放
D.农民素质低
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 )
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