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C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诗中关键一句“农夫税多长辛苦”可理解出贾客弃农经商的原因是农民赋税太沉重,B项评价不对,同时这首诗也不能反映出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排除D。诗中只是说“年年逐利西复东”,并没有说获利多少,而且是农民赋税沉重在先,弃农经商在后,A项颠倒了出现题干现象的因果关系,所以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员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和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4分)简要说明该段材料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6分)

(4)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扼要概述图一人物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4分)

(2)关于图二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为“人类的导师”。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3)概括指出图三人物领导人民展开反英斗争的运动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与此运动相关的典型事例。(6分)

(4)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其积极意义是什么?此时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理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1分)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查看答案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