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分)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1分)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分)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2分)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5)分析上述五则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2分)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

(3)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2分)这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2分)

(2)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3分)

(3)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经济政策?(2分)这些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2分)

 

查看答案

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