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推行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图示上看,北魏政权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明显汉化了。北魏政权的改革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程度。(2)商鞅变法中为了提高国力,发展生产的措施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奖励耕战。(3)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均田制。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4)二者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有利于封建化的进程。 考点: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查看答案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查看答案

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裁汰冗员“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②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 ③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 ④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查看答案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