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

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

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材料四 “诸君试看日本国,土地不过我中国两省多,人民亦不过我中国两省多。四十多年以前亦是一个最小、最穷、最弱之国,自明治维新以后,俨然称为列强。全球上能成为列强者,不过六、七国,而日本俨然是六、七国中之一国。他是用何种方法,始能如此?亦只是用开放主义。”

——孙中山

(1)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2分)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1)(3分)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角度回答。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2)学习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6分) (3)客观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1分)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分) 要义: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1分)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1分) (4)经验:实行开放主义。(1分) 启示:开放是国家的强盛与进步的重要途径;开放是多方面的;开放与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任意两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于描述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看法不同。第二小问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论证要严谨,论据需充分。观点一“农民跪在地上等候地主宣读法令”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的角度回答;观点二“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观点三“农民……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反映了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学习有侧重点;“反对极端西化”等。 (3)注意题干要求是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等。第二小问考查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4)根据材料四回答,孙中山认为日本“用开放主义”获得明治维新的成功。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切记脱离材料,必须围绕开放与国家强盛的关系等方面回答。 考点: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的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各举2例说明。(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查看答案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查看答案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查看答案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