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有材料这样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时代差异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