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史上,英国社会不断得到改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

近代史上,英国社会不断得到改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等。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身上。罗伯特·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席位转给新兴的工业城市;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城市选民资格放宽至凡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5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结果,选民人数由43万增至60万,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

材料三 1872年格莱斯顿内阁在英国设立内政部,主要是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地方自治机关。1888年,英国又宣布将各郡的行政权交由选举产生的郡务会议掌管。1894年,英国又对郡下面的区进行行政改革,由选举产生的区务会议代替以前被教会贵族控制的区议会。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近代前期,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环节?(3分)

(2)材料二表明,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据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英国近两百年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2分)

 

(1)从限制王权到责任内阁、司法权从王权中独立、内阁从属于议会到下议院中的多数派组阁。(3分) (2)向城市工商业者倾斜;有财产资格限制;选举范围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管理。(5分) (3)削弱地方贵族和教会贵族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2分) (4)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等。(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等”“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到“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重新进行选举” 可以看出,从限制王权到责任内阁;因为“ 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身上”使 司法权从王权中独立;从“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 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可以看出,由内阁从属于议会到下议院中的多数派组阁。第(2)问,从材料中“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 选民人数由43万增至60万”可见,英国选举制度向城市工商业者倾斜、有财产资格限制、选举范围扩大;其根源在于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权利;第(3)问,“由选举产生的区务会议代替以前被教会贵族控制的区议会” 削弱地方贵族和教会贵族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第(4)问,为开放性题目,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一一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1)你认为“一”与“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一”与“多”两种个性特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在追求“一”的政治心态支配下,政治主 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 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 归于“一”的冲动。得“一”则安,出现“多”、“杂”、“乱”则惶惶然。……自战国秦汉以后,作为政治制度上的“一”即定型为一种僵固的模式,一直到古代社会的终结,这个模式都没有突破。它一次次遇到危机,但它仍能在危机中屹立不动;它的表层结构一次次被破坏,但从深层结构中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出来。这种千年不变的历史塑成了中国人一种静态和循环的历史感。

一一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是怎样一次次被破坏、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的? (6分)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多元主义为特征。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面,并存着两个以上平行的权力机构或掌权者。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水平的平面,是一个平顶山结构而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尖顶。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

(3)以雅典的权力机构为例说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多元主义特征。 (2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2分)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2分)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2分)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比其变化之处,(1分)分析其不变的宗旨。(2分)

 

查看答案

(14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四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 “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6分)

 

查看答案

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C.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查看答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