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的权利”。

——戴维·安德森《伍德罗·威尔逊》

(1)根据材料一,试举两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世界的重大战事证明此观点。(4分)

材料二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墨索里尼认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和意大利侵略采取行动的共同原因。(4分)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基里·艾里依认为:“……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成‘长期的和平’”。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为“长期的和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4分)

 

(1)举例: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抗战。(任意举两例,加以证明,4分) (2)原因:与英法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矛盾;对凡尔赛体系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的困扰;法西斯政权的建立。(4分,) (3)积极努力:签订了限制军备和核武器的协议;美苏从局部战争中撤军;美苏外交缓和;欧安会的召开。(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20世纪40、50年代的战争列举并不难,可以找二战、朝鲜战争等,注意时间要求。(2)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重新划分利益格局所致。(3)在冷战的格局下,国际关系呈现出了恐怖平衡的态势,为了减少战争的风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在积极的努力。签订了限制军备和核武器的协议;美苏从局部战争中撤军;美苏外交缓和;欧安会的召开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努力的表现。 考点:20世纪后半期的战争与和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

(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6分)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8分)

 

查看答案

(20分)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6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6分)

 

查看答案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背景可能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国内亲共势力强大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查看答案

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查看答案

《现代与传统》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岭南地区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教育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                  D.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