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迄汉、晋之间...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6分)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1)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2分)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6分)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基础。(2分) (4)含义:思想启蒙。(1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分) 【解析】(1)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问分析材料二、三,找出变法中的失误,“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3)从材料四中“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提取信息分析回答。 (4)注意题干信息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思想旗帜才刚刚开始,即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再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失败原因”。 试题分析: 考点:戊戌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4分)

(3)材料三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俄史》

材料二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它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选自1861年“二一九法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材料二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7分)

(3)有人说:“二一九法令”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它却使俄国无法全面进入近代社会状态。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5分)

(2)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4分)

(3)分析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实质和意义。(4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