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马光的观点。(4分)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1分)苏轼:主张考诗赋;(1分)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1分)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1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2分) 禁锢了思想自由;(1分)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4分) (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但在变法过程中不采纳忠言,重用小人,有一定的道理。 但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派,他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试题分析:问题一:分析材料1,范仲淹主张考试要根据国家需要考治理国家的内容,材料2中苏轼认为以诗赋考取功名而成的栋梁之才不可胜数,主张不要废除诗赋。从材料2中“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可认识到王安石主张考经义及实事。从“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可知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等。问题二:联系教材,王安石曾编纂《三经新义》为教科书。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问题三:联系所学,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其在科举考试方面的改革是为其政治改革服务的。问题四:首先要认识到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什么,再联系史实,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辩证地评价司马光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5分)

 

查看答案

(2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该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这个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他的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舞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材料四 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辛亥革命史》

章开沅等

人民出版社

《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上册)(注:该册收录了15—17世纪的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张瑞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革命史》

马迪厄

商务印书馆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指出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来源。(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人思想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6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从两人对中国的不同看法中可得出什么结论。(4分)

(5)如果要对启蒙思想作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四所列书目中,你选择哪项作为素材?并简要陈述你选择的理由。(3分)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雨果             D.列夫·托尔斯泰

 

查看答案

19世纪早期欧洲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了人们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失望与不满。这一变化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突出表现为

A.浪漫主义兴起      B.印象主义兴起      C.现实主义兴起      D.现代主义兴起

 

查看答案

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A.爱迪生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